台北国际书展在 8 日开幕了,地点就在台北 101 旁的世贸中心,展期共有六天,一直持续到 2 月 13 日,今年主办方首度延长展览时间,晚间时段书展依然开放民众入场。 就在开幕当天,facebook 上有不少作家、出版业者、文化评论人以及媒体人,陆续分享接下来几天的动态,说明自己将出席书展中的哪些场次。在文化圈中,台北国际书展无疑是个相当重要的活动。 ![]() 书展内的直播室,直播现场活动介绍以及举办华文朗读节(图 / 陈莉雅) 这次书展,光是活动场次就超过了 450 场,许多出版商都在展区内隔出一个空间,以一小时作为区隔,从早到晚不停地推出对谈活动,当你走在书展会场,每走几步路,就可能看见不同主题的对谈。 此前几年,每当书展结束之后,就会有人质疑书展过于“商展化”,意即书展仿佛是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不景气之下的折扣大战。尽管如此,对于出版业来说,书籍的买卖本来就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。 但如今“买书”这事,可能不是书迷参加台北国际书展的唯一动机。 在网络书店盛行之下,对不少消费者来说,专程到书展买书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,这点可以从一些数字得到应证,比方说,去年的参展人次共有 50 万人,为 7 年来最少,以及今年参展的出版社数量为 621 家,对比 2002 年共有 1015 家参展相比,几乎是折半。 关于书迷对书展热情减低的情形,无论是主办方或出版商,想必都非常清楚,因此这次主办方在宣传上时常强调会场中的展览,以及特色展区,意图加强“书展 only ”的诱因。 ![]() 展区"读字迷宫"(图 / 独立出版联盟粉丝专页) 其中有个名为“读字迷宫”的展区,尽管四周都是大型出版商,但以立体迷宫作为概念的视觉,还是非常抢眼。这里一共是由三个区块所组成,包含独立出版联盟、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、NGO 团体,位在展区的中间,则有个以同心圆作为设计的场地,预备举办近五十场活动。 其中“独立出版联盟”并不是一家出版社的名称,而是汇集了近 30 家风格强烈的独立出版社,每家出版社所出的书,主题都相当明确,风格也很独特,有专门聚焦摄影主题的书籍、有专门介绍各地特色文化的刊物、也有以经营男同志书籍的出版社...等等。 ![]() ![]() 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展区(图 / 陈莉雅) 另一个区块则是有”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”的展区,这里跟会场内所有展区最大的差异在于,这里并不卖书,只有提供各家独立书店所选出的年度选书,以及不少座位供读者坐下来好好看本书,身处在这个空间,多少也能看见近几年独立书店在台湾的发展缩影。 唐山书店的老板陈隆昊,1982 年开设书店至今已经 35 年,亲身经历台湾出版业的起落,以及深感社会文化变迁。书展期间,他不时地担任书展活动的主持人,在接受《好奇心日报》采访前,他才刚结束一场与前铜锣湾书店店长林荣基的对谈。 ![]() “我们还是希望鼓励阅读,这些都是不同书店所提供的选书,如果你要买书就回书店买”。陈隆昊表示在展区中,你可以从每家书店的选书,隐约猜到各家书店的特色,或甚至是书店老板的喜好。 位在澎湖的“安书宅”陈蔼文,在选书指南中说道“选书”无疑是件相当专业的事情,她认为当中的重点在于“连结”,”选一本跟这里有关的书,去连结自己所在的地方”。 连结——也是陈隆昊认为实体书店最无法取代的其中一个特点,”我认为在网络买书基本上除了方便没别的原因了”,他认为人与物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需要透过实际接触才能真正认识,在书店中的随机阅览以及探索,全是书店存在的一个重要机能。 ![]() 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展区(图 / 陈莉雅) 近几年,台湾整体书店的数字不断下滑,据财政部的发票资料库统计数据显示,台湾出版业的营业产值从 2010 年的 367.5 亿台币,跌至 2015 年的 190 亿台币,光是出版寒冬已经不足以形容这样巨幅的衰退了。 相对于出版业绩的衰退,在地方上逆势成长的,反而是这种人文风格的特色书店。如今甚至会有不少人将“前往这些书店”看成是文青生活的标配之一。 “出版逐渐没落之下,书店的数量还能攀升这不是很好的事吗”。据陈隆昊的观察,全台湾类似的独立书店将近有几百家。这样的潮流,除了与不少人希望能以实际的行动,提供给读者有别于主流市场上的选书,文化部积极补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对此,陈隆昊也用名产比喻各地书店作为各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。 由于官方的大力推动,这多少也能够说明,为何这个独立出版联盟与独立书店的展区,可以在书展中位居一个显目的位置,以及拥有如此具竞争力的占地大小。 |